这是中原大地上成立较早的一支专业艺术表演团队;这是一支在河南省内外戏曲界颇有影响力的艺术团体,它就是三门峡市戏曲研究中心(原三门峡市豫剧团)。
1949年6月4日,三门峡市戏曲研究中心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诞生了!60多年来,该中心从最初的20余人,发展到高峰期的104人;60多年来,他们排演了上百部剧目,演出近2万场,先后有近4000万人次观看演出;60多年来,该中心因常年深入豫晋陕多地基层演出,活跃在农村、工厂、学校、军营等,推出了许多优秀剧目,培养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知名演员,在河南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。
几易其名,一路艰辛一路高歌
1949年6月4日,“陕州工人剧团”在老艺人于清义为代表的“洛阳共和班”的基础上正式成立,这就是三门峡市戏曲研究中心的前身。1956年,剧团更名为“陕县豫剧团”;1959年又更名为“三门峡市豫剧团”,从此开始了一路艰辛一路歌的发展历程;2012年6月,更名为现在的三门峡市戏曲研究中心。
豫剧《红高粱》剧照
今年71岁的陈永安于1959年来到剧团工作,曾担任副团长。他清楚地记得,当年剧团搬到三门峡后,最早的地址位于老陕州城外的南关,后来搬到大概现在甘棠苑附近。大约一年后,剧团搬到了三门峡市区建设路与陕源路交叉口,一直“扎根”到现在。
“剧团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。”陈永安说,在市豫剧团这片沃土上默默耕耘的剧团人,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甘于寂寞、苦守清贫的精神,撑起了三门峡市戏剧舞台的一片天。
据不完全统计,60多年来,市戏曲研究中心先后排演大小剧目上百部,演出近2万场,有近4000万人次观看了演出;该中心参加各级各类赛事50余次,近百人次获得各类奖项200余项。该中心还走出国门,到加拿大、日本等国家演出,为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,增进双方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“60多年来,我们经历了很多的坎坷,也取得了很多成绩,真的是一路艰辛一路高歌。”4月11日,三门峡市戏曲研究中心主任曹克勤在谈到该中心的发展历程时,感触颇多。
大胆尝试,创作多部时代精品
剧目建设是一个剧团安身立命之本,一个剧团的成长离不开优秀剧目的支撑。
很多60岁以上的三门峡市民还记得,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市豫剧团表演的大型现代剧《朝阳沟》。据介绍,当时该剧在市区一家剧院连续演出80余场,场场爆满,市民们争相观看,一些市民反复看了五六遍还不过瘾,还有一些市民买不到票,只好四处托人找票。陈永安正是该戏男主角拴保的扮演者。回忆起当年的情景,陈永安说,当时《朝阳沟》不仅在三门峡很火,还经常去山西运城、晋城等地演出,也深受当地观众欢迎。
豫剧《穆桂英挂帅》剧照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,剧团再次迎来了春天,传统戏、现代戏、新编历史剧不断涌现。《花打朝》《秦香莲》《同窗三友》等先后演出,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。20世纪90年代,沐浴着文艺事业发展的强劲春风,剧团有了长足发展,表现题材不断拓宽,舞台风采日新月异,精品力作不断涌现。如《试夫》荣获国家戏剧最高奖——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导演奖。另一部影响非常大的作品《清风亭》,曾两次进京演出,剧中饰演张元秀的李树建也因此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;1997年,该剧参加首届中国豫剧节展演,又名列7台古装戏展演第一名,《人民日报》、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对演出作了实况转播和报道,全国百余家剧团多个剧种“移植”了该剧。进入21世纪后,该团艺术生产连创佳绩,《抬花轿》《三上轿》《卖苗郎》《三娘教子》《河阳知府》等异彩纷呈。“这些优秀剧目的演出都提升了三门峡的形象,扩大了三门峡的影响力。”曹克勤说。
与此同时,一批自己创作的、反映三门峡人文历史文化的剧目取得了空前的成功,为展示和宣传三门峡人文历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《天鹅之恋》是市豫剧团于2002年创作演出的,该剧以黄河库区白天鹅景观为背景,以三门峡人救护白天鹅和救助身边人的真实故事为原型,编织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情爱故事,成功地塑造了蓝翎儿、李阳、王泊等人的舞台艺术形象,表现了人与自然、人与人的真情,展现了现代都市人所具有的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揭示了善待自然、尊重生命的深刻主题。
而另一部是展示三门峡厚重历史文化的大型历史剧《虢都遗恨》。“这是一部以三门峡古虢国为背景,由9人参演的宫廷大戏,讲述了一段宫闱秘史,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。”国家二级演员余鸿谦表示,该剧于2005年推出后,一鸣惊人,屡获殊荣。在参加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中,一举获得了河南省文华大奖第一名,同时还获得了编剧、导演、音乐、舞美、表演5个单项奖的第一名。之后,该剧又接连荣获了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二等奖第一名;2006年12月,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。该剧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,创下了许多“第一”:获得奖项最多,演出场次最多,场租收入最高,演出范围最广。不仅唱红河南,而且唱响全国,实现了“小剧团,大作为,新跨越”的目标。
艰苦历练,造就一批知名演员
作品会因名演员而出彩,同样,演员也会因经典作品而扬名。
曾任剧团党支部书记的董万柱记得,1979年的前十个月,剧团就演出了230场戏,排演新戏9部。当时排演新戏都是利用演出间隙时间,演职员演一场戏补助只有两毛钱,虽然非常辛苦,但是大家都非常敬业,毫无怨言,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,让很多演员快速成长,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优秀演员。
60多年来,市豫剧团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,涌现出了于清义、许保勋、张怀奇、李树建、阿娇、史茹等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名角,享誉省内外。
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、河南省文联副主席、河南省剧协主席的李树建就是从三门峡市豫剧团走出去的。他于1987年8月调入三门峡市豫剧团,1988年11月任团长。在三门峡豫剧团期间,他演出的剧目屡次获奖,《儿大不由爹》《试夫》等,分别获得河南省第二届(1988年)、第三届(1990年)、第八届(1996年)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,第三届(1991年)“香玉杯”艺术奖,首届中国豫剧节(1997年)金奖第一名;他主演的豫剧《清风亭》,先后获得第十届(1993年)中国戏剧“梅花奖”和第三届全国“文华表演奖”,并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收入国家艺术精品库。
具有着多年历史的样板戏服装箱
“我是从三门峡市豫剧团走出去的一名演员,是这里的人民用精神的乳汁哺育了我,是这里的党政领导栽培了我,是剧团的全体同仁滋养了我、成全了我。”这是2009年三门峡市豫剧团成立60周年时,李树建在贺信中写的一段话,他表示将时刻铭记于怀,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努力工作,争取用更大的荣誉回报培育他成长的市豫剧团。
阿娇也是从市豫剧团走出去的优秀演员。作为国家二级演员的她曾出演过《朝阳沟》《五女拜寿》《同窗三友》《试夫》等剧的主角,其独树一帜的唱法得到了《中国文化报》《河南日报》等众多媒体和专家的赞誉。“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三门峡市豫剧团的培养。”说起对市豫剧团的感情,阿娇激动地说。
展望未来,不改初心谱写新篇
“我们中心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着,不断向前发展。”曹克勤表示,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,市戏曲研究中心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。
为此,市戏曲研究中心着力于继续加强剧目建设,排演适应市场需求、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;多排演反映三门峡历史文化底蕴的剧目,打造能够反映本地特色的精品剧目;以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团队为重点,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,要多培养新生代名演员,同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;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,把新的传播方式融入到表演中,加快更新换代。
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,由于多种原因,目前该中心面临着人才匮乏、办公设施陈旧、没有排练场地等问题,这些都大大制约了中心的发展。尽管如此,所有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仍然上下一心、众志成城,相信只要肯努力付出,一定能够开创美好的明天。
“一生铸就梨园情,奉献爱心谱新篇……”就像团歌里唱的那样,他们不悔当初选择,倾心梨园,不改初心,继续奉献,让崤函大地上这朵梨园奇葩更加耀眼,谱写三门峡戏曲事业的新篇章!(记者 李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