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!老站,搜索引擎当天收录,欢迎发信息
免费发信息
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> 三门峡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三门峡建市60周年不忘三门峡库区移民者

2024/2/12 2:51:45发布18次查看
建国初期,将黄河从害河变为利河成为我国建国后第一批重点项目之一。1952年10月,毛泽东主席亲临黄河视察,发出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”的伟大号召,从此揭开了新中国开发治理黄河的新篇章。而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,三门峡市崛起在黄河岸边。
1957年4月13日,三门峡黄河大坝开工,1960年大坝建成蓄水。在1956年三门峡大坝修建之前,生活在库区的百姓便开始大规模移民。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移民回迁者,记录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。
村民举家迁到敦煌,只有“成分好”的人才能领到这项光荣的任务
大坝修建之前,生活在库区的百姓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。据资料记载,三门峡库区移民数为41万。从1956年开始,前后迁移到甘肃、宁夏部分地区(当时全部属于甘肃省)和渭北地区的移民为近20万人,1960年水库蓄水之后,又后靠迁移8万多人。
当时三门峡市陕县(今陕州区)、灵宝都有移民情况。生活在灵宝市阌乡县(如今的阳平镇西阎乡一带)的村民赵青山便是移民对象,他们接受组织安排,举家迁往甘肃敦煌。赵青山告诉记者,当时的口号是“一家迁,万家安”,要想获得第一批迁徙资格的人必须得是积极分子、共青团员或者是合作社干部、民兵营长等。“如果你的个人历史有污点,或者是地主成分,那是不能去的,当时我是共青团员,才获得迁徙的资格,那是才20多岁的我感到热血沸腾,这是很光荣的,第一时间服从组织的安排。”赵青山对记者说道。
1956年出了正月之后,和赵青山一样,第一批从灵宝阌乡县迁到甘肃敦煌的村民有800余户。在交通不便的50年代,举家搬迁是一件异常辛苦的事情。记者在采访中得知,这些人大多数是从阌乡县火车站离开的,要走上7天左右。灵宝市阳平镇迁建村村民王书印告诉记者,光火车洞就钻了130多个,很多孩子出生在迁徙的途中,一些老人因为长途劳累而未走到敦煌境内。他们先乘坐火车到张掖,再到酒泉,然后在转坐汽车到达敦煌,最后分散在各个乡镇,在千里之外的另一片土地开始了新生活。
60年前的敦煌
60年沧桑巨变,移民者后辈继续为城市做贡献
甘肃敦煌和河南的气候条件差别很大,那里气候干燥,主要种植小麦,但是蔬菜少得出奇。赵青山告诉记者,家乡虽然也比较穷苦,但是至少还能吃上萝卜,可是在敦煌吃不上。敦煌一年就一茬庄稼,种了麦子就不能种棉花。长年不下雨,房子都是土坯房,所以百姓不靠天吃饭,土地主要以灌溉为主。那里6月还有可能下雪,冰山上的雪水流到哪里,就把土地开发到哪里。到了敦煌之后,赵青山的媳妇带着孩子在家种地,有一些手艺的他便外出做工,他在当地的水利工程队、地质工程队做过工人,跟着工程队去过青海、新疆等地。
传统观念里,人们都有落叶归根的想法,1956年到1958年,移民自行返乡从未间断。1959年,赵青山和河南鲁山、山东的一些人(在甘肃被统称为内地人)一起寻车,然后一路逃荒回灵宝。回到灵宝之后,这些回迁者没有户籍和住处,很多人便开始了流浪者一般的生活,另外一些便投靠亲戚,直到1970年之后,部分回迁者的户口才陆续得到解决。
灵宝市阳平镇的村民郝有才也是迁移人员,“在敦煌第二年我们就生了大儿子,两个儿子的名字中都带着‘阌’字,就是为了纪念我们的家乡。”
离开后颠沛流离多数人希望落叶归根,以故乡地名为孩子起名
当时的三门峡水利工程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支持。周恩来总理曾三次亲临三门峡工地考察,多次主持会议并对三门峡工程作出重大决策。今年是三门峡建市60周年,这座因大坝而生的城市,正以全新的姿态展开飞速发展之势。
据记者了解,有90%的移民者又从敦煌回迁到了灵宝阌乡县,如今他们大多数已经头发花白。三门峡大坝的修建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,更有着政治上的象征意义,国家对住房、迁墓等作价进行了补偿。60年光辉岁月,60年沧桑巨变,无数百姓为这座城市的发展付出了艰辛。
对于个人家庭来说,近半个世纪的颠沛流离让移民者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无数转折。陪同记者采访的灵宝摄影家李春晓告诉记者,那个年代物资匮乏,很多人返乡后居无定所,但历史造就的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,使他们的性格倔强、坚强,很多回迁者的后辈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。如今,我们刻画出历史的冰山一角,希望人们铭记他们曾经为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。
三门峡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VIP推荐

免费发布信息,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-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-2
企业名录